温馨提示:
1、票品为有价证券,非普通商品,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,稀缺性等特征,不支持退换;
2、本场演出一人一票一座,请对号入座;
3、1.2米及以上儿童凭票入场,其他儿童谢绝入场;
4、购买前请您提前规划好行程,做好相应准备,以免影响您的正常观演,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;
5、禁止携带饮品及食品入场,禁止全程录音录像;
6、因不可抗力而导致演出取消等情况,会由工作人员联系您处理相关事宜。
何为秦腔?
秦腔,古称“梆子腔”,乃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之声腔体系之一,发源于西北秦陇之地,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。其艺术形式博采众长,而自成一体,既具金石之声,又涵风骨之美。2006年,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实乃中国戏曲谱系中一颗灼灼其华的明珠。
秦腔之声,首贵其“吼”。此“吼”并非莽撞之喧嚣,实为内蕴之喷薄,是丹田聚气之后的情感宣泄,是人间百态在声腔中的集中呈现。其唱腔之高亢,往往如风雷激荡,直破云霄;其低徊婉转,则似泣似诉,如丝如缕。悲欢离合,忠孝节义,于一唱一叹中展现无遗。观之者,无不为之动容。
若论表演之法,秦腔亦自成体系。其身段繁而不冗,表情夸而有度,动作间无一不蕴含程式美学之精微。水袖翻飞,靠旗振动,咫尺舞台之间,即见千军万马、江山社稷。角色类型丰富,行当分明,从刚烈男儿至多情女子,无不赋予历史人物以鲜活之生命。
可以说,秦腔不仅是一种艺术样式,更是一种民族记忆与精神寄托。它以其浓烈的地域风格与深厚的文化积淀,构成了中国戏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。
安万传媒秉持“做好人,唱好戏”的质朴理念,集结演职人员逾150人,既有老生行家、名伶后代,亦有新生代学人,蔚为可观。剧团广泛吸纳现代舞台技术之长,斥资数百万元完善舞台、灯光、音响等系统设备,力图在保留秦腔本体美学的基础上,实现演出效果的当代表达。
更为可贵者,安万传媒并不止步于“再现”传统,而是积极投入于失传剧目的“复活”工程。诸如《八大锤》《铡八王》《出淮阳》《崇祯王上煤山》《铁钉床》等剧目,皆由本团精心整理、复排,其间所耗心血与学术投入,可谓不亚于任何一项戏曲研究课题。通过这一过程,剧团不仅复兴了濒危剧目,更重铸了西北戏曲的艺术尊严。
自成立以来,安万传媒已开展各类演出300余场,其中国内公益义演达86场。2024年,剧团先后受邀参加“第七届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大赛”与“浙江乌镇国际戏剧节”等重要展演活动,所获好评不绝于耳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新华社、《光明日报》《宁夏日报》等国家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,可见其社会反响之广、文化影响之深。
可以说,安万传媒之存在,不仅是一支剧团的成长轨迹,更是当代秦腔复兴进程中的一个文化范例。在这个速食文化泛滥的时代,它以沉潜、敬业之姿,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,亦为文化中国再添一笔沉稳有力的笔触。
*本次演出一共有4个场次,每个场次的演出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
场次一:2025年8月29日 14:00
《周仁回府》经典剧情全新演绎 直击心灵深处
在中国戏曲的浩瀚宝库中,《周仁回府》无疑是一出以忠义书写人性光辉的杰作。此剧源自明清以来“忠臣义士”叙事传统,结构紧凑、情节跌宕、人物鲜明,自问世以来便深受观众所爱,尤以其对于道德困境与人性抉择的深刻揭示,成为秦腔舞台上的传世之作。
剧中,严嵩义子严年垂涎杜文学之妻,设陷构害,致使杜氏流徙充军。临难之际,杜氏唯托妻于义弟周仁,托孤之情,情深义重。然严年权势逼人,欲令周仁“献嫂”,遂令周仁陷入忠义难全、理情相左的生死考验。李兰英为保嫂嫂之清白,以身殉义,终以一死明志,成就其高洁之魂。周仁则于绝望与羞辱中苦苦挣扎,诚如古语所言:“忠义者,心之刃也,刃刃相击,伤在己身。”
安万剧团在尊重原著结构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,重新解构并演绎此剧,着意于人物心理的层层剥离与情感深度的精细描摹,尤以“悔路”一折为标志性创新。此折原为表意之段,在新演绎中却被赋予了人物灵魂挣扎的极致呈现。演员通过极其内敛的眼神、节制而有力的台词、沉重而缓慢的步伐,将周仁如履薄冰般的心理图景缓缓铺展,使观众仿佛随之沉入那不可言说的人心幽壑。
此种处理方式,颇具现代戏剧心理刻画之长,亦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突破与丰富。戏迷观众纷纷表示:“昔日熟稔之剧目,今日竟生新意。那些悄无声息的改动,恰似一盏盏灯,照见了角色内心深处的微光。”此言不虚。艺术的生命,正在于一再重返、一再发现。安万剧团此次对于《周仁回府》的再度演绎,非但未减其古意,反而愈显其新声,既是一次对传统的致敬,更是一场当代语境下的情义叩问。
诚如清人王国维所言: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秦腔所寄托者,正是那不灭的人性之问。而《周仁回府》,则以其痛彻骨髓的叙事张力,为我们再度打开了忠义、情理、人心交织的悲剧维度。
场次二:2025年8月29日 19:00
《铡美案》铁面与柔情之间的历史回响
《铡美案》,又名《秦香莲告状》《包公铡美》,源自宋代民间传说,后经元明清戏曲改编而广为流传,其情节之曲折、人物之鲜明、主题之正大,堪称中国传统戏剧中“公案戏”与“节义戏”的双重典范。秦腔版《铡美案》,以其高亢的声腔、峻烈的节奏、浓烈的情感,使此剧成为西北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。
剧中三人——陈世美、秦香莲、包拯——恰似道义之三面镜:一为背恩弃义之负心人,一为坚贞不屈之贞烈女,一为铁面无私之青天相。陈世美舍妻弃子,趋炎附势,终为权欲所吞;秦香莲扶儿携女,历尽艰辛,一腔怨愤化作千古忠贞之泣;而包拯,作为清官之象征,不畏权贵,不避皇亲,秉笔直书,铡断人间不平事。
安万剧团此次复排《铡美案》,并未拘泥于“熟读成诵”的传统格式,而是在“忠实原貌”与“再度创造”之间,找寻一条更深层的艺术通路。他们以现代戏剧美学为基础,在不失秦腔原貌的前提下,赋予人物更丰富的心理层次与情感弧线,使得整部剧更具当代观众的接受张力。
特别是在“破庙哭诉”一折,剧团将舞台空间处理得极具象征意味:风声、雨声、钟声交织,旧庙残灯,映照香莲憔悴面容。演员以抑而不发的悲怆唱腔,配以间断哽咽的独白,将一位被命运压迫却不愿屈服的女性形象,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苦难象征。此时的秦香莲,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,更是千百年来众多失语者的隐喻化身。
而在包拯断案一节,剧团通过增强包陈之间的语言交锋与心理对峙,突出审理过程中的紧张博弈,使其不再仅是正邪对立的表演性仪式,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法理与人情、正义与欲望之间的碰撞。此种处理,使剧情愈发跌宕起伏,亦更贴近当代观众对于“正义”复杂性的多元理解。
观众评论中曾有一语道出本剧之魅:“这不仅是我们熟悉的故事,它让我们在熟悉之中,再次痛彻心扉。”剧中人的悲喜哀乐,经由安万剧团的重铸,不再是尘封的历史,而是我们今日依然关切的伦理难题、情感困境与正义呼声。
正所谓:“戏以载道,声可通魂。”《铡美案》在此次演绎中,不仅重申了“天理昭昭,人情脉脉”的古典信仰,更以其动人心魄的审美呈现,让我们得以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声中,凝视人性,反思权力,寻觅正义。
场次三:2025年8月30日 14:00
《杨门女将》:家喻户晓的传奇史诗
在中国传统戏曲所塑造的千古人物谱系中,杨家将可谓赫然在列。其“满门忠烈、百世流芳”的精神象征,历久弥新。而在这众声喧哗的英雄合唱中,《杨门女将》以其独特的性别视角与悲壮气韵,脱颖而出,成为秦腔舞台上一部深具历史分量与情感张力的经典之作。
此剧取材自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犯边之事。宗保战殁,边关告急,朝中主和派遂乘势妄图苟安。国家风雨飘摇,山河危在旦夕。此时,年近百岁的佘太君毅然挂帅,以沉痛之悲愤化为战斗之力量,率领儿媳、孙媳、乃至未冠之重孙杨文广,一门女将奔赴沙场。她们披挂上阵、冲锋陷阵,以血肉之躯扛起家国大义,正所谓“谁言女子不如男”。
安万剧团此番演绎《杨门女将》,不仅在程式、声腔、节奏上严格遵循秦腔之本体美学,更在精神意蕴上进行了深度提炼。剧中诸女将既非简单的悲情符号,亦非单纯的武力象征,她们身上既有铁血阳刚之刚,又不失仁慈柔情之美。佘太君临危受命,其一腔慷慨悲歌中,寄托着千年中国母性的坚韧与担当;穆桂英、柴郡主等诸角色,则以各自的性格光谱,共同勾勒出女性忠勇、智谋与情义的复合面貌。
值得一提者,在剧中“誓师出征”一节,剧团以秦腔特有的板式变奏与舞台调度,营造出悲壮肃穆的氛围。演员行步如仪、唱腔低回,既有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赴死之决绝,又有“但使龙城飞将在”的豪迈之气。那一刻,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典籍,而是鲜活的情感与精神的震颤,直击今日之观众之心灵。
《杨门女将》是一出关于“忠”的颂歌,更是一出关于“人”的深思。在家国与亲情、柔情与铁血、命运与意志的交织之中,这部作品启示我们:真正的忠勇,并非来自血缘的传承,而是在大义当前,敢于挺身而出的灵魂自觉。
这是一部英雄史诗,但更是一部精神的交响。它让我们听见历史深处的鼓角争鸣,也让我们重新思考,面对动荡与不安的时代,我们应如何保有一份不屈的信念与温柔的刚强。
场次四:2025年8月30日 19:00
《金沙滩》:杨家将的热血悲歌与忠义传奇
在中华戏曲所建构的民族记忆中,“杨家将”几已成为忠烈精神的化身。《金沙滩》正是其中最具史诗气质的一章。该剧以北宋初年宋辽对峙为历史背景,以金沙滩战役为叙事主轴,书写了一场关乎家国、血脉与信念的忠义悲歌。
剧中,老令公杨继业奉命出征,率七子赴边御敌。本欲以兵法妙算安抚边境,不料奸佞构陷,君臣失和,终陷重围于金沙滩。面对十万敌军、朝堂疑云,杨家将士以一门忠烈之身,血战到底,舍生忘死。长子为国请战,甘为君主代死;二郎、三郎沙场殒命;四郎突围未果,流落番邦;五郎心灰意冷,遁入空门;七郎冤死军营。唯六郎以血肉之躯,勉强突围回朝。至于杨继业,则在孤城绝境之中,宁死不屈,撞碑殉国,以身写忠魂。
安万剧团对此剧的演绎,在保留秦腔本色的基础上,尤重情节节奏与情感张力的双重建构。一方面,以秦腔高亢激越之声,铺陈金沙滩金戈铁马、烽烟四起之壮烈场景;另一方面,于唱词、程式、表演中融入细腻情感,使家国之义、骨肉之情、忠烈之魂得以相生共振。
值得称道者,剧中不仅呈现战争的惨烈与英雄的无畏,更深刻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。在“诀别”一折,杨继业凝望七子,一声“吾儿,慎之”,将父亲的悲壮、将军的果决与忠臣的深情融为一体;而七子临别对视,无语凝噎,千钧万语化作一拜一唱,观者无不动容。
此剧之所以千百年来历演不衰,正在于其超越了单纯历史叙述,而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。在家国破碎、忠良蒙难的时刻,杨家将不以成败论英雄,而以“义无反顾”书写大义之道。他们的血泪,不仅洒在金沙滩的土地上,更注入后人精神血脉之中。
如鲁迅所言:“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。”《金沙滩》正是一出经典的悲剧美学体现。在杨家将血战疆场、满门殉国的结局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家族的毁灭,更是精神信仰的升华。
这不是一出简单的忠臣颂歌,而是一部穿越时代的精神史诗。在动荡的现实与迷失的价值中,它召唤我们重新思考:何为忠?何为义?又有谁,能于危局之中,挺身而出,立此存照?
“当黄土高原的梆子腔,敲响粤港澳大湾区的潮音 —— 秦韵湾区,安万剧团带秦腔来深圳赶海!”
让黄土腔调,响彻深圳海风!
秦腔来了,潮起来!
南北交汇,共听乡音中的未来!
不是南腔北调,是山海同声!
秦腔,不止有梆子,也有年轻人的耳朵!